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国家铁路罐车容积计量检定分站管理规则(试行)

时间:2024-06-29 07:35:11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034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铁路罐车容积计量检定分站管理规则(试行)

国家计量局 铁道部


国家铁路罐车容积计量检定分站管理规则(试行)

1986年6月12日,国家计量局、铁道部

第一章 总 则
第1条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维护国内外贸易的正常进行,节约能源和加强企业经济核算,确保铁路罐车容积量值准确可靠,特制订本规则。
第2条 国家铁路罐车容积计量检定分站(以下简称“分站”),根据国家计量局的授权,对本分站管辖范围内的铁路罐车的容积进行检定和计量管理,业务上受国家铁路罐车容积计量检定站的指导,并接受当地人民政府计量局的监督。
第3条 分站可设置在具有制造或修理铁路罐车能力的工厂内,以“国家铁路罐车容积计量检定站××(分站所在单位名称)分站”开展铁路罐车容积检定工作。

第二章 职责和任务
第4条 铁道部所属的分站负责全国进厂修理和新造铁路罐车的容积检定;其他分站负责本单位或本系统自备罐车的容积检定。除以上分工外,各分站均应接受国家铁路罐车容积计量检定站或有关人民政府计量局安排的其他铁路罐车容积检定任务。
第5条 分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的原则,对其职责范围内的铁路罐车进行检定管理。
第6条 分站对铁路罐车进行检定必须执行铁路罐车容积检定规程。
第7条 分站对检定完毕的罐车出具检定证收,注明各项检定参数的实际数据和容积表号,并按月向国家铁路罐车容积计量检定站报送。
第8条 分站有权与送检单位签订铁路罐车检定协议。
第9条 参加有关铁路罐车容积计量方面的下述工作:计量纠纷的仲裁和计量认证方面的技术工作以及有关技术考核工作;检测技术方面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经验交流等活动。
第10条 收集特殊罐车资料,及时反映和研究解决检定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第11条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分站铁路罐车容积检定实施细则,站长、技术、管理、检定及其他人员的岗位责任制,检定设备、器具的维护保管等各项规章制度。
第12条 铁路罐车容积检定按国家规定的检定收费标准收取检定费。

第三章 人 员
第13条 分站应设专职或兼职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负责铁路罐车容积计量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
第14条 分站应设一定数量的检定人员负责铁路罐车检定工作。检定应由三名检定员执行。检定人员必须经国家铁路罐车容积计量检定站培训考核合格并执有检定人员证书。检定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
第15条 各分站应组织检定人员日常业务学习,经常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坚持计量法制管理,树立为用户服务的思想。

第四章 计量器具的管理
第16条 检定铁路罐车用计量器具(套管尺、钢卷尺、超声波测厚仪和专用计量器等)的型式、型号,由国家铁路罐车容积计量检定站统一规定。
第17条 检定铁路罐车使用的计量器具应按规定实行强制检定。
第18条 新购置和修理后的计量器具应经检定合格后方准投人使用。

第五章 附 则
第19条 本规则由国家计量局和铁道部批准颁发,自颁发之日起施行。凡与本规则有抵触的规定,按本规则执行。
第20条 本规则由国家计量局负责解释。


关于做好修改后的检察官法实施准备工作的通知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关于做好修改后的检察官法实施准备工作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

  高检发改字[2001]5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的决定》,将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为保证修改后的检察官法顺利实施,现就有关准备工作通知如下:

  一、认真学习修改后的检察官法,深刻认识检察官法修改的重要意义

  检察官法自1995年7月1日施行以来,对于依法管理检察官,提高检察官的素质,促进检察官队伍的正规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对检察官法的修改,是遵循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体制的重要举措,对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和检察官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修改后的检察官法,增加了对恪守检察官职业道德的义务,提高了检察官任职条件,确立了初任检察官必须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制度,完善了对依法选拔任命检察官的监督措施和检察官的回避制度,对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员额配备提出了原则规定,并加强了对检察官的合法权益的保障。检察官法的修正案,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检察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反映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希望建立高素质检察官队伍的要求,对进一步加强检察官队伍建设,保障公正执法,推进依法治国,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使检察官的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各级人民检察院不仅要组织全体检察人员学习领会好,而且要宣传贯彻好修改后的检察官法,进一步提高依法管理检察官的自觉性,严格依照检察官法的规定,规范检察官的行为和检察官管理活动。

  二、不断强化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检察人员的素质

  从2002年1月1日起,初任检察官应当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取得资格。拟担任检察官的人员,必须具备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各级人民检察院要采取有力措施,全面落实《2001年—2005年全国检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抓紧抓好对不具备大学本科学历的现任检察官的培训,实施在职检察人员“万人续本”计划,积极鼓励支持在职非本科学历人员参加“专升本”教育,切实加强检察人员学历教育和培训工作,以适应修改后的检察官法对检察官任职条件规定的要求。

  三、下大力做好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正副检察长人选的选拔培养工作

  现在距2003年换届还有一年半时间。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把选拔培养正副检察长的人选作为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同当地党委密切配合,严格按照修改后的检察官法规定的检察官条件,从检察官或者其他具备检察官条件的人员中选拔、培养正副检察长人选,对目前尚不具备法律专业知识的人选要按规定及时进行专门培训。今后凡不具备检察官条件的人员不能作为检察长候选人或副检察长人选。同时,各级人民检察院要抓住实施修改后检察官法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检察系统内的干部交流,盘活检察系统人才资源,对于按照检察官法规定条件配备正副检察长确有困难的地方,上级人民检察院要商地方党委通过跨地区、跨单位调剂的方式,交流配备干部,选派符合条件的人员到这些地方担任正副检察长。

  四、抓住有利时机,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各级人民检察院要以实施修改后的检察官法为契机,落实《检察改革三年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化检察机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检察队伍。高检院将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根据检察官法的规定,确定检察官及各类检察人员的配备员额比例,研究部署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切实把检察官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各级人民检察院要根据高检院的统一部署,结合正在进行的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有效机制。今后,检察机关进人,要优先从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人员中择优录用,不断提高检察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加强组织领导,保证修改后的检察官法顺利施行

  实施修改后的检察官法,是一项紧迫而又严肃的工作,各级人民检察院必须高度重视,要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做好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适用大学本科学历条件目前暂时确有困难的地方,提出适当放宽学历条件的意见,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实施办法。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司法部协商一致,最高人民检察院今年不再组织初任检察员、助理检察员全国统一考试。各级人民检察院要严格纪律,依法办事,在修改后的检察官法施行前,严禁随意降低任用条件,突击任命检察官。同时要注意做好思想工作,教育检察人员识大体、顾大局,正确理解和对待国家对初任检察官考试制度的重大改革,确保队伍的稳定。

  各级地方人民检察院学习贯彻修改后的检察官法的情况和在实施准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

  二○○一年七月十六日



时间:01-15 09:19 作者: 苏秋琳 新闻来源:检察日报
首页>>一至四版>>法律图书>>本页

公共采购市场亟待司法介入
———读谷辽海《法治下的政府采购》

日前,北京市辽海律师事务所主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特聘政府采购专家谷辽海先生撰写的政府采购系列丛书第三卷《法治下的政府采购》(群众出版社2005年12月版)问世。该书针对我国的两部公共采购法即《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所存在的制度缺失、公共采购市场中存在的“黑箱操作”和“权力租金”等交易现象,逐一进行了全面论述和深入分析,为司法机关处理相关问题提供了理论与实务支持。

作者认为,我国目前的公共采购市场主要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采购主体利用公共资金,通过公开招标等采购方式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而形成的公共交易市场。那些虽非利用公共资金,采购主体也非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团体组织,但涉及到公共安全、公共设施、公用事业等事关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稀缺资源采购,也属于公共采购市场的一部分,必须通过强制招标的方法,引入竞争机制,并在国家权威媒体上公开披露所有采购信息,以保障透明度和公平。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有了规范公共采购市场的两部法律,但在作者看来,现行公共采购制度中的最大问题就是监督机制存在缺陷,无力遏制“权力租金”:其一,招标公司为“权力租金”提供了合法场所。不论是我国《招标投标法》还是《政府采购法》,均允许以营利为目的的招标公司代理公共采购业务。这在国外的公共采购制度中是非常罕见的。我国现行法律对招标公司的法律定位是中介代理机构,表面上来看,采购人似乎不掌握公共采购项目的最终决定权,供应商获取公共采购项目不是直接从采购人的手中拿到的,而是由招标公司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在公平竞争的情况下获得的。但实际情况是,在公共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掌握“权力租金”的采购人选择招标公司的余地非常大,同时,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招标公司为了获得采购代理业务,必须支付相应的“权力租金”,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招标公司为了支付“权力租金”,就只能从供应商身上下手。哪个供应商给付的酬谢最高,就将采购项目给谁。其二,评标专家制度为“权力租金”的实现提供了方便。根据我国《招标投标法》的规定,采购人?指招标人?或者采购代理机构?通常指名称各异的招标公司?不得在评标委员会推荐以外的供应商中确定中标、成交的供应商。由于评标委员会是由招标公司临时组建的,评标专家也是由招标公司聘请并给付酬金的。因此,评标专家不能不听从招标公司的意见,丧失了站在第三方立场公正选择适格供应商的独立性。而且,采购项目评标一结束,评标委员会就解散了,不可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这正如一场宴会,招标公司邀请大家聚餐,吃完了就散宴。在现行的评标专家制度下,通常选择投标报价最高的供应商为合格供应商。为什么不选择报价最低的供应商呢?因为“权力租金”通常是在投标供应商最高报价与最低报价的差额中获得的。比如,1000万元的工程,有的供应商报价800万元就可以完成采购项目,有的报价900万元,有的报价600万元。在这些不同的报价中,最低报价600万元的供应商往往会败下阵来,通常报价900万元的供应商就有希望中标。两者之间的差价300万元就是“权力租金”。

由于我国公共采购市场存在着巨大的隐蔽性,目前普遍存在的这种“权力租金”现象通常还不为人们所关注。对此,作者指出,我国各级司法机关,尤其是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非常有必要对我国公共采购所存在的法律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将廉政制度建设延伸到公共采购领域里,在这一领域里加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以提高公共采购对象公开招标的透明度,保护广大供应商的合法权益,从而使我国的公共采购市场有序地、健康地发展,以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